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,堅持盡力而為、量力而行,深入群眾、深入基層,采取更多惠民生、暖民心舉措,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,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,提高公共服務水平。
近年來,重慶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,各級各部門從細節入手、把小事做好,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“口袋公園”身邊建 大人小孩都點贊
兩江新區吉興游園服務10余萬居民,還能為公交駕駛員、環衛工提供幫助
▲今年二月建成投用的吉興游園,方便了市民休閑娛樂。記者 張錦輝 攝/視覺重慶
10月26日上午,家住象嶼兩江公元小區的居民蔣莉,帶著孫子來到附近吉興游園玩蹺蹺板,這里已有不少家長和孩子在玩耍。孩子們在一起玩得開心,旁邊的家長們也互動起來,大家感嘆于小區配套設施的變化。
“群眾生活好不好,群眾最有發言權。就拿身邊的這個‘口袋公園’來講,原來是一個露天停車場,因為車輛亂停放,我帶著孫子連個伸腳的地方都沒有?!笔Y莉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的“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”印象很深,“現在停車場規劃到其他地方了,這里變成公園,大家都喜歡來散步。政府惠民生、暖民心的舉措,我們親身感受到了?!?/p>
家門口就有大舞臺
吉興游園是一個面積約2萬平方米的“口袋公園”,位于兩江新區金州大道愛情海購物公園與光環購物公園之間,今年2月正式投用,服務附近金鵬金嶺、象嶼兩江公元等小區10余萬市民。
“口袋公園”是指向公眾開放,規模較小,形狀多樣,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園綠化活動場地。能否打造出小而美的“口袋公園”,體現著城市公共服務水平的高低。
重慶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,游園內有帶小孩體驗游樂設施的家長,有用健身器材鍛煉的老年人,還有一群舞龍愛好者。
今年57歲的金鵬金嶺小區居民向淑琴是舞龍愛好者之一。5米長的龍身在她手中或飄浮、或騰躍、或盤旋,在游園里形成一道絢麗的風景線。
“通過在這里舞龍,我認識了不少姐妹,我們一起舞出了精氣神,舞出了健康的退休生活態度?!毕蚴缜僬f,真的很感謝這個“口袋公園”,讓她們有了一處開闊的舞龍空間?!斑@個公園大,我們放開手腳舞龍也不會影響別人?!毕蚴缜俑嬖V記者,以前去附近公園舞龍還需要坐一段公交車,現在出門就可以鍛煉,方便多了。
舞累了,向淑琴就和伙伴停下來欣賞游園里的植物:這里種植了翠蘆莉、細葉芒等各種植物,靠近馬路處還栽種了銀杏、黃葛樹等,讓游園在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色彩,非常漂亮。
步行系統引人入景
重慶兩江新區市政景觀建設有限公司工程師張朗,參與了吉興游園的設計與建設。在前期實地走訪和詢問居民意見過程中,張朗了解到原來小區外的停車場和綠化空間存在車輛亂停放,綠化景觀質量低、利用率不高等問題。針對這些問題,結合重慶打造“口袋公園”的思路,張朗和團隊認為要讓市民樂于走進公園,不僅要在設施中融入適兒適老化理念,更要用綠道串聯設施,把人們吸引進公園。
“整體以細葉芒和狼尾草等觀賞植物,打造開闊通透的景觀視野?!睆埨式榻B,“口袋公園”里種植有紅梅、櫸樹、藍花楹、香泡等特色植物組團,節點以黃葛樹點景,營造舒朗大氣的空間效果。
“我們還打破了原來人行道綠化帶分隔的模式,把綠道串聯到‘口袋公園’的人行系統中?!睆埨侍貏e提到,拆除停車場后,金鵬金嶺、象嶼兩江公元小區外的綠道串聯了起來,居民步行賞景兩不誤。
共享空間方便他人
“這其實是公廁、勞動者港灣、公交調度室的綜合體?!睆埨手钢惶幙萍几惺愕牟AХ空f,設計者希望“口袋公園”還能照顧到公交車駕駛員、環衛工人等更多的群體,營造一個共享的公共空間。
“不管你是誰,累了能來這里歇個腳,渴了能在這里喝口水,讓大家都能感受到‘口袋公園’帶來的便利與溫暖?!睆埨收f。
離玻璃房不遠處,還有大大小小的兒童活動空間。這里配置了直飲水、休閑座椅、健身器材等設施,頗受居民歡迎?!安壬喜豁涯_的膠墊,小朋友開心地玩滑梯、蕩秋千,他們快樂我們大人也高興?!苯瘗i金嶺小區居民顏紅說。
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,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,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?!皩ξ覀兪姓坝^設計者而言,‘口袋公園’建設是一項新的挑戰,這需要我們從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,建好‘口袋公園’,繡出城市的方寸之美?!睆埨收f。
“菜品豐富價格親民,省事多了”
北碚公益性食堂開進社區,居民吃出幸福味
10月14日傍晚,家住北碚區蔡家崗街道兩江名居E區的葉勇下班后來到愉百家惠民食堂,給自己點了一份套餐?!拔乙粋€人住,白天上班,沒有時間買菜,做飯就成了難事。自從有了這個社區食堂,我就不用為吃飯發愁了?!彼吲d地說。
愉百家惠民食堂位于蔡家崗街道兩江名居社區內。該社區建成近10年,有5個小區、45幢樓,住有17156戶,共4.5萬人。以前,社區里商家入駐較少,獨居老人和上班族吃飯不方便,社區食堂自2020年4月正式對外營業后,因菜品新鮮、種類豐富、價格親民,深受大家好評。
葉勇今年35歲,在兩江名居住了3年多。剛來這里時,吃飯成了他日常生活中最頭痛的事,“以前跟父母住,從來不愁沒飯吃,但搬出來自己住后,就得自己解決吃飯問題了?!?/p>
因為白天要上班,葉勇很少在家下廚,平時午飯在公司附近解決,下班回來后在小區周邊餐館隨便對付一頓,算下來每天吃飯就要花40元左右。
“一個人吃飯,選擇也不多,不是小面就是快餐,偶爾吃一次小炒,還覺得性價比不高?!比~勇說,家附近的餐館他都有點吃膩了,只能周末休息時買些菜自己下廚改善伙食。
有一次周末中午,葉勇從社區食堂一旁的超市購物出來,正好聞到食堂飄出的飯菜香。尋著味道,葉勇走進去看了看,食堂雖然不大,但環境衛生,菜品豐富,廚房也是開放式的,一眼就能看到廚師做菜的全過程。
“請問多少錢一份?”
“兩素一葷一湯,9元一份,吃完不夠可以免費添?!?/p>
一番詢問后,葉勇打了一份套餐坐下吃起來。
那是葉勇第一次在社區食堂吃飯,當天他又去吃了晚餐,“味道是我喜歡的,又干凈又便宜,我肯定愿意經常去?!?/p>
居民羅珍在兩江名居C區住了七八年。剛搬來時,附近只有一家超市,商鋪和餐館都很少,想出來吃個飯都要走很遠。去年,她開始到社區食堂吃飯。她告訴記者,自己買菜做飯不但要花時間,有時還覺得累得不行;在社區食堂吃飯,營養健康分量又足,吃完走幾分鐘就能回家休息,“菜品豐富、價格親民,不用做飯不洗碗筷,省事多了,劃得來?!?/p>
愉百家惠民食堂副店長楊小琴介紹,自開業以來,食堂每天要準備150至200份餐。有時中午居民來吃飯還要排隊,但食堂從未接到任何投訴。
一個小小的社區食堂,為何能吸引這么多居民光顧?
公益性定位是社區食堂的重要特色。食堂運營過程中,在保證食材品質、口味的前提下,以更優惠的價格給群眾實惠,同時對轄區環衛工人提供免費愛心午餐。
記者走進愉百家惠民食堂看到,地面干凈整潔,桌椅不多但擺放整齊,廚房是透明的,透過玻璃就能看到從切菜到加工的全過程。到了飯點,紅燒茄子、粉蒸肉、酸豇豆炒蛋、炒花菜等熱氣騰騰的菜品被一一端上桌。
“9元一餐,我們幾乎是成本價在運營?!睏钚∏俑嬖V記者,根據食堂每日不同的菜單,廚師每天早上會去超市挑選新鮮食材,就餐人員有附近的個體攤販、公交車司機,也有上班族和老年人,他們都對食堂的服務贊不絕口。
遷新居 結新鄰 樂新業
南川河沙安置點群眾過上新生活
日前,重慶日報記者走進南川區太平場鎮河沙集中安置點,看到這里嶄新的樓房錯落有致,寬敞的道路干凈整潔……
“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,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?!焙由炒妩h委書記、村主任鄒書令說,如今河沙集中安置點39戶71名搬遷群眾在新居結交了新鄰居,找到了新工作,過上了新生活。
村民老秦圓了新房夢
村民秦家明一家以前住在河沙村八社,家里的老房子是土墻結構,晴天落灰、雨天漏水?!拔液镁貌拍茏∩铣抢锬欠N漂亮的好房子哦?”秦家明時??粗鴫ι系耐粮泶褡詥?。
2018年10月的一天,幫扶干部給秦家明帶來一個好消息:“你要搬新家了,就在村里五社的集中安置點?!?/p>
2020年5月,盼了大半輩子的秦家明終于搬進新房——這是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,三室一廳,有獨立衛生間和廚房,還有一個陽臺?!斑@就是我想了好久的房子?!鼻丶颐髡f。
不光秦家明一家圓了新房夢,在河沙集中安置點還有38戶搬遷群眾住進新房。安置點配套建設了水、電、氣、路、燈、通信、網絡等基礎設施,以及曬壩、活動室、圖書室、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,村民們在這里過上了新生活。
豆花宴增進鄰里情
在河沙村村委會展示墻上,一張照片吸引了記者的注意。照片上,村民們有的手扶磨桿研磨,有的拿著水瓢添料,大家正圍著一口石磨磨豆花,看上去十分熱鬧。
這是2020年6月20日,河沙集中安置點第一次舉辦豆花宴時的場景?!鞍仓命c的居民來自不同地方,我們想通過辦一場豆花宴,讓大家打平伙吃飯,拉近鄰里距離?!贝迕褛w興學是豆花宴的組織者之一,從當年5月起,她就和村民秦家明、熊云杰為那一次豆花宴忙開了,一方面要聯系落實場地,另一方面要提前聯系好村民,還要準備菜品等?!按蠹业呐d致都很高,有錢的出錢、有力的出力。就連在外地打工的人,也在當天趕了回來?!壁w興學說。
經過精心籌備,那天中午12點,在安置點空壩上,豆花宴如期開席。50多名安置點居民圍坐在一起,桌上的回鍋肉、香菇雞、老鴨湯、豆花等菜品熱氣騰騰。大家吃著美味說著家常,其樂融融。
如今兩年過去,吃豆花宴的節目被保留了下來。每隔一段時間,大家就會聚在一起搞豆花宴。除此之外,安置點還定期舉辦乒乓球賽、象棋比賽等,搬遷群眾的業余生活更豐富,鄰里關系更融洽。
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
當天,在離安置點不到100米的久宏家庭農場內,村民王小會正在栽種菜苗?!肮ぷ鞯牡胤骄驮诩议T口,上班很方便?!彼χ鴮τ浾哒f。
王小會是集中安置點的脫貧戶,因背部做過手術不能干重活,剛搬進新家時,她曾擔心生計而睡不好覺。得知情況后,村里幫她和久宏家庭農場牽線搭橋。這座家庭農場占地200余畝,常年種植水白菜、油麥菜等,日均產量4.5噸,用工需求大。
“我們在招聘員工時,優先聘用脫貧戶等困難群眾,工資按天計算,平均每人每天工資110元左右?!本煤昙彝マr場負責人陳仕祿介紹。
“為了讓搬遷群眾有事做、有錢賺,集中安置點規劃配套了300畝蔬菜種植基地、70畝特色水產養殖基地和50畝西瓜種植基地,讓近40名搬遷群眾實現了就近就業?!编u書令介紹,接下來,河沙村將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,并通過“以工代賑”方式安排搬遷群眾到附近工程項目務工,為搬遷群眾特別是脫貧戶提供工作機會。
編輯:
何洪
審核:
隆梅